参考新闻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建设“心理账户”,理解周期的有效性

周期研判方法并非玄学,而是有底层逻辑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因为人的知识、时间和精力有限,其价值取向和多元目标并非始终如一,经常是相互抵触的。现实中,人们在做决策时的理性能力又是有限,而且决策往往不在于效用的绝对值,而在于是否满意,所有决策都是比较而言的。这就容易导致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决策偏差。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最近的一段经历对人的神经元刺激更大,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近因效应”,即人类倾向于根据最近发生的事情和结果来评估未来发生同类事情的概率,结果就是特别容易高估现在而低估未来。

此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杰出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研究发现,资金亏损所带来的痛苦程度,是等额盈利所带来的快感程度的两倍。因为赔钱如此痛苦,以致于很多人都容易做出貌似趋利避害的非理性选择。

具体来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账户,我们的大脑会通过心理预算来使每个心理账户的成本与收益尽量匹配。你也许可能看过或者做过下面这个经典测试,如果没做过,不妨看看自己的答案:

情形1:你花1000元买了一张音乐会门票,但在去音乐会的路上票丢了,你是否还会再花1000元重新买一张票去听音乐会?

情形2:你准备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1000元需要在现场购买门票,但在去现场的路上,你丢了1000元的购物卡,你还会去听音乐会吗?

站在传统金融学的理性立场,这两种情况其实一样,都是真实账户里少了1000元资产,对行为的影响应该也是一样的;但现实中因为心理账户不同,很多人在情形1下选择不再去听音乐会,而在情形2下选择继续去听音乐会。

心理账户效应在投资决策中对人们的影响可能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从全局视角看问题,因厌恶损失而使投资过分保守,最终导致在市场处于低位区域本该加仓的时候选择清仓离场;同时为了言行自洽,本能地不愿谈论股市甚至厌恶股市。而在高位时则会因为近期心理账户过度满足而做出完全相反的表现。

这种心理与行为的演化会呈渐进式发展,当全市场的参与者形成情绪共振时,就有了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

如果我们被心理账户左右,那就只能成为别人观察市场的风向标;但如果我们能远离心理账户,就有能借助别人的心理账户效应或者说金融行为来识别市场所处周期阶段的能力。

全球投资大师约翰.邓普顿有一句话值得反复品味: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毁灭。

标签: